使用不同类型的人工合成胶原骨块结合可吸收胶原膜行侧向外置法植骨:一项体

更新时间:2022-06-10 17:02
使用不同类型的人工合成胶原骨块结合可吸收胶原膜行侧向外置法植骨:一项体内研究
 
张楚南 译;王刃 审校
        关键词:动物实验,骨愈合,侧向外置法植骨,可吸收胶原膜,胶原骨
        摘要
        目标:观察人工合成胶原骨与可吸收胶原膜的不同组合在侧向外置法骨移植后的体积学和组织学以及随时间愈合的变化。
        材料和方法:在15只比格犬的下颌骨狭窄牙槽嵴处行侧向胶原骨块移植。分组如下:(a)空白对照组;(b)使用胶原骨1(羟基磷灰石[HA]:β-磷酸三钙[β-TCP]=15:85)联合非交联胶原膜(MP-BG组);(c)使用胶原骨2(HA:β-TCP-60:40)联合非交联胶原膜(OC-BG组);和(d)胶原骨1(HA:β-TCP=15:85)和交联胶原膜(MP-CM组)。分别于术后4,8,16周进行体积和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
        结果:各组均未发生术后并发症。在8周和16周后,OC-BG组比对照组和MP-BG组显示出更大的总增量体积。16周时,OC-BG组新生骨面积明显大于其他各组。16周时,OC-BG组牙槽嵴水平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结论:OC-BG组在比格犬下颌骨外置法植骨模型中显示出较好的长达16周的体积维持能力和成骨能力。
 
        骨增量手术中由于自体块状骨的体积稳定性优于骨粉,能获得骨缺损(如垂直和水平向缺损)增量后更优的植骨效果。然而,已有报道称,使用口腔自体块状骨移植手术可能引起各种并发症,包括感染和解剖结构的改变。因此,引入异种骨和合成块状骨作为自体块骨的替代品。既往使用羟基磷灰石(HA)骨块的研究已报导有利的结果,但这在新骨形成和临床操作方面存在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一种HA颗粒与胶原基质结合的胶原骨(BHC)被制成。因为存在胶原蛋白支架所以骨颗粒能保持一定形态而有助于维持其尺寸稳定性。BHC中的胶原随后在1-2周内降解,因此,胶原骨由于其形态维持能力,主要用于牙槽嵴位点保存。此外,这种类型的骨替代物有助于一壁和二壁骨缺损的修复。既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使用胶原骨结合屏障膜取得了成功的临床结果。
        最近出现了一种由双磷酸钙(BCP)和胶原组成的胶原同种异体骨材料。已有研究发现BCP块对骨愈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Kim等人(2011)证明BCP有助于骨再生并能在8周内维持新骨向内生长的空间。另一项研究观察到当种植体植入在BCP骨块中时有新骨形成。此外,证实BCP骨块能增加新骨形成的数量和骨密度。
       理想的屏障膜应具有生物相容性,空间维持能力,组织整合性,细胞包容性和易于操作等特点。可再吸收膜由于其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已成为水平骨增强手术的金标准。然而,可吸收膜缺乏刚度和空间维持特性,无法抵抗皮瓣的压力。引入交联过程能增加可吸收膜的刚度并减缓其降解。各种类型的交联膜显示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和骨愈合。证明了使用交联膜时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且没有异物反应。然而,Jimenez Garcia等人(2017)发现交联膜和非交联膜在再生骨体积方面没有差异。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当使用不同的合成胶原骨和可吸收胶原膜组合时,侧向外置法植骨后的体积和组织学以及随着时间推移的愈合变化。


       本文刊登在《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中文版 2020年6月 第5卷 第2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laihongchang1.com/research/1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