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含10%胶原的去蛋白牛骨基质对种植体周围炎病损进行手术治疗后的种植体留存

更新时间:2022-11-03 17:52
朱钰 翻译;赖红昌 审校
关键词:生物材料,骨替代物,缺损充填,种植体周围炎,外科治疗
摘要
目的:评估用含10%胶原的去蛋白牛骨基质(DBBMC)对单颗种植体周围炎骨内缺损行再生手术治疗的10年效果。
 
材料和方法:最初纳入的26名患者在SLA或TPS种植体周围有单个火山口状骨缺损,探诊深度26 mm,种植体没有动度。经清创及表面去污后,用DBBMC填充骨缺损。随后,患者接受个性化的支持性种植体周围/牙周治疗(SPT)项目。结果:14名患者(8例SLA和6例TPS)完成10年的随访检查。种植体的整体留存率为67%,其中SLA为80%,TPS为55%。在SPT过程中,5名患者失访,8名患者需要额外的抗生素和/或手术治疗,7名患者拔除种植体。SLA患者的PD从6.6±1.3 mm降 至3.2±0.7 mm, TPS患者的PD从7.2±1.5 mm降至3.4±0.6mm。SLA患者的BOP值从75.0±31.2%降至7.5±12.1%,TPS患者的BOP值从90.0±12.9%降至30.0±19.7%。12例SLA中有5例(42%)治疗成功,14例TPS中有4例(29%)治疗成功。
 
结论:尽管治疗的整体成功程度有限且许多TPS种植体被拔除,但推荐的重建手术治疗及随后的SPT仍能维持大部分SLA种植体的功能。因此,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应基于多种因素,包括表面特征。
 
       在上一届EFP-AAP世界研讨会上,种植体周围炎被定义为影响牙种植体的感染性病理状况,其特征除了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外,还伴有探诊深度增加、探诊出血和/或溢脓。多个系统综述和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报道了种植体周围炎的高患病率。种植体周围炎的理想治疗目标是完全消除种植体周围的感染组织,并通过重建手术在种植体周围重建一个理想的密封。近年来,种植体周围炎的非手术治疗被证明是无效的,几种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再生材料的手术治疗被陆续提出并获得有前景的初步结果。
 
       种植体表面特征对手术治疗的影响已被提出,而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形态对手术治疗的影响尚存争议。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患者对支持性种植体周围/牙周治疗(SPT)的依从性都是取得长期疗效的基础。
尽管高水平的证据表明牙周再生疗法比单纯翻瓣更具有长期稳定性且再干预成本低,但仅有少数研究评估不同种植体周围炎手术治疗方案的长期效果(Heitz-Maytield et al.,2018; Roccuzzo, Pittoni, Roccuzzo, Charrier, & Dalmasso,2017; Berglundh, Wennstrom,& Lindhe, 2018; Bianchini et al., 2019; La Monaca, Pranno, Annibali, Cristalli, & Po-limeni, 2018)。
 
       我们之前的文章(Roccuzzo et al.,2017)报道了有单个坑状骨缺损的种植体经过再生手术治疗和7年SPT后的临床效果。治疗成功被定义为PD≤5 mm,没有出血/溢脓,没有进一步的骨吸收,14.3%的TPS和58.3%的SLA种植体的治疗成功。
 
       然而,正如上次EFP研讨会所指出的,通过重建手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疗效评价似乎有限,缺乏长期证据(Tomasi, Regidor, Ortiz-Vigon,& Derks, 2019)。本研究旨在报道接受DBBMC再生手术治疗并参加个性化SPT项目的患者的10年临床和放射学结果。


      本文刊登在《临床口腔种植研究》中文版 2020年9月 第5卷 第3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laihongchang1.com/research/1830.html